找到相关内容212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戒律与政治、法律原理之同异

    胁生存,所以「不得偷盗」。人类的生命,由于夫妇的结合而 产生。夫妇和乐共处,才能保障种族生存的繁衍。为了保持夫 妇的和睦,所以除了合法的夫妇以外,「不得邪淫」。人类共 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374069.html
  • 行愆法师:佛学问答

    的行动中,体现出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,以身教感化家人,使他们起欢喜心,待因缘成熟,才把佛法的道理,如五戒的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不妄语及不饮酒等戒条,这些做人的本份,其实跟儒家所讲的”五常”(仁、义、...

    行愆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5074746.html
  • [上]《金刚棒喝》

    现在的社会里有什么能力,才是完人呢?宣化:有道真富贵,无德是最贫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饮酒,就是完人。 问:什么是坚固菩提心?宣化:就是发愿修道,无论遇到什么障碍,一定要修道;无论有什么困苦艰难,...怎么样供养?宣化:也就是唱一唱它,但是你要必须知道这首歌曲没有淫乱的味道,没有邪淫的意思,才可以的,才是正当的。现在我们万佛圣城也有佛教歌,那都可以供养佛。好像我们在佛前唱歌,这都是以歌曲来供养。《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0575658.html
  • 《心灵环保》——济群法师

    应该做的,其中又以五戒的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为基本行为规范。我们所应制止的这些行为是和烦恼相应的,所以,止恶的意义就在于止息我们内心恶的种子。生命是习惯的积累,我们的贪、嗔、痴自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0576077.html
  • 四圣谛

    不讲这四种话语就是正语;我们应该合理、真诚、以及和蔼可亲的话。 4、正业:不是正当的职业,而是正当的行为,即戒杀生、邪淫、偷盗等,行为善良,不侵害一切众生就是正业。于修道时,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976359.html
  • 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(第二集)

    男子就是在这样子极度的恐慌当中而死去,所以他这一生就有一种对鸟的莫名的恐惧,这是有前因的。我们看到人造恶事,真的是得的报应是很惨烈的。古人讲万恶淫为首,邪淫确实是遭天的惩罚也是最惨烈的,所谓是天地难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0776967.html
  • 人生格言

    东西 )   三 . 不邪淫 ( 除了正式夫妻之外,不可以有婚外情 )   四 . 不妄语 ( 不能欺骗,或搬弄是非 )   五 . 不饮酒 ( 酒精或毒品能乱性,不利于健康 )   五戒是做人的根本,...慈悲的境界了。  在身业方面,要遵守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 ( 俗家人除了夫妻之外不得有其他的男女关系 ) ;在口业方面要遵守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妄语、不绮语;在意业方面要遵守不贪、不镇、不痴。如果每个人...

    达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177293.html
  • 略论菩萨弘誓与留惑润生

    弟子修慈悲喜舍四心即是如实地修习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等清净业,所谓诸恶莫作、自净其意,如是其心自然广大无量,具足正受住,故能消除种种不净业报。此外《中阿含经.卷第六十》有云:   复次,诸...

    尤惠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0779106.html
  •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宗教

    ,也可分为大乘戒和小乘戒;但不管怎么分,一切戒律的根本就是五戒,也就是说,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的。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   五戒中的前四戒,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5479250.html
  • 普賢菩薩在大乘佛教中的定位及表徵

    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貪、不嗔、不癡。如此修行,一旦菩提心成就,即可進入不退菩提心的賢位。《菩薩瓔珞本業經》卷下:“若一劫、二劫、三劫修十信,受六天果報。上善有三品:...

    张子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4779430.html